返回

徐氏家族,符道求长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8章 筑基灵符(求订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光荏苒,一转眼三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徐家的桃源坊市,因为有泰阳楼的存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散修和筑基势力,发展的更加好了。本来空着的商铺现在也基本全部租出去了,连租给散修的那些平房和高级独栋也人满为患。

    现在坊市每年的纯收入就在三十万灵石上下,呈现出一片繁荣之相。

    坊市住不下的散修竟然自发在离坊市十余里的地方修建了房屋用来居住,关于这事,徐家也没有去干涉,毕竟那里已经是坊市范围之外了,散修们如何折腾也和家族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那里的治安情况很不好,时常出现修士被劫杀的现象,在坊市因为有坊市护卫队的威慑,他们不敢放肆,不过在无人管理的区域,修仙界的恶展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徐家,近年来发展也不错,之前的一次家族测灵大会上,又测出有灵根的族人四十七人,好苗子也不少。这次的族人全是‘继’字辈的,徐家也开始第十七代的传承。

    如此多有灵根族人的出现,这得益于家族对于修士的生育奖励,只要生出有灵根的孩子,就有一笔不菲的家族贡献点,灵根越好,奖励越多。

    那些本来就资质不好的族人,纷纷选择了成亲繁衍后代,一来有奖励,二来家族发展的越来越好,生出有灵根的孩子,也有更好的发展,道途比起他们会顺遂许多。

    因为徐家进阶成了紫府家族,外加还独自拥有一座坊市,这对那些女散修的吸引力很大,徐家的男修也成了香饽饽,就拿坊市执勤的这十几个家族修士来说,每个都娶了道侣,而且是那种资质还不算太差的。

    至于徐家的女修,现在基本上不外嫁了,都是招赘,也有不少男修心向往之。

    之所以这样,还是和徐家大幅度提高家族修士俸禄有关,而且新族规规定,家族修士的道侣也发放同等俸禄,这如何不让散修们趋之若鹜。

    如此种种,使的徐家修士的数量第一次突破了三百大关,开创了历史。

    再说徐志宇,这几年来虽然因为忙于坊市管理,可是修炼也没有放下,再加上他手里灵石不缺,所以经常光顾泰阳楼,买了不少的增进修为的丹药来辅助修炼,现在修为距离筑基三层也就临门一脚的事,以他度量,最多一年时间,就能突破。

    此外他的制符术也没有放下,影遁符、烈焰符的制符成功率都超过了六成,飞浮符也来到了五成。

    其实要说他最受欢迎的灵符,还是隐身符,这种灵符使用之后可以使紫府一下修士和妖兽难以发现的特点,是它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当初要不要把这种灵符拿出来卖,其实他和徐正季和徐志丰是产生过分歧的,支持的理由当然是觉得这种灵符功用性强,可以卖出高价,也会让家族店铺的生意变得更好。

    反对的理由是他们都亲身体验过隐身符的强大功效,害怕这些灵符落到那些劫修手里面,会对徐家修士产生威胁,毕竟徐家现在风头正劲,是劫修眼里最大的肥羊和动手目标。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灵符并没有出现在家族店铺的售卖灵物之内,最后还是徐志宇想了一个办法,把这种隐患消除了。

    其实也简单,就是收集家族所有族人的鲜血,混合到一起,在研制灵墨的时候加入一点进去,从而使隐身符上沾染族人的气息,这样一来,要是有不怀好意的修士用它来对付徐家人,嘿嘿,那就有好瞧的了。

    不过这个办法虽然想出来简单,可是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花费了他不少时间。毕竟一种成熟的灵符制作方法,你要想加入别的东西,这肯定会破坏它原有的稳定性,使得灵符的威力和效果产生变化,严重的还会导致制符失败,彻底无法成符。

    不过这些都困难都被他克服掉了,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让他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可以让族人的鲜血最大程度的被感知到,还不对隐身符的功效和成符率受到影响。

    一年前这种灵符就开始在家族店铺里售卖了,如他所料,一上架就受到散修们的疯抢,虽然徐志宇给这种灵符定价一千八百灵石的高价,可这丝毫不影响散修们的热情,就连泰阳楼都派了小厮来购买了几张回去研究。

    不过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他是明白的,刚开始没有卖太多,只是拿出了三十张售卖,以后家族店铺里也只是每年限量供应三十张。大头还是被送回家族去了,存放在家族善功堂,供族人兑换使用。

    得益于大量的灵符绘制,它识海中的护身符能量也充足异常,他先是将玄阳剑符宝的第八道裂纹给修补了,这还只用去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看到这种情形,他没有犹豫,咬咬牙继续把第七道裂痕一起修复了,这次用的能量比较多,足足用了四成,所以在修复符宝过后,护身符的能量就只剩一半了。

    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这枚符宝激发之后,威力可以和紫府一层修士的全力一击媲美,可以当做护身底牌了。

    宝萃楼二楼房间里,徐志宇先是将玄阳剑符宝收了起来,转而将兽潮爆发前的洮水坊市拍卖会上拍

第188章 筑基灵符(求订阅!)(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